采购
欺诈预防

任何组织的公司欺诈都会带来道德风险和导致浪费。 对于致力于发展或人道主义援助等任务的非营利机构而言,这会威胁到其项目的基本要素及其在社区中的信誉。 因此,必须迅速且周全地处理欺诈行为并预测事件,而不仅是在事件发生后再做出反应。

欺诈的形式可包括:

  • 欺诈是指任何旨在伤害他人的有意行为或疏忽,从而让受害者遭受损失或损害以及/或让加害者获利。
  • 腐败是出于私人目的滥用受托的权力,例如为了个人或第三方、朋友、家庭成员致富。 腐败包括不作为、协助作为或利用其职能来换取承诺、礼物、大笔金钱或各种好处。
  • 挪用包括以任何方式盗窃或滥用第三方拥有的资源或材料。

在同一层次上来看,这三者都是不当行为。 本指南中的欺诈和反欺诈政策针对上述所有三种类别。 为了应对欺诈,组织必须制定反欺诈政策。 同样的,组织还必须定期评估欺诈风险。

反欺诈政策必须包括三个要素:

预防

通过解释欺诈行为可能给组织带来的后果,向员工传授组织的价值观。 组织还应尽量制定道德和行为准则,包括适当的沟通渠道和投诉形式,且必须在整个组织内部进行沟通和宣传。 工作人员应接受关于识别、分类和使用这些渠道和形式的培训。 建立可预测和预防欺诈行为的警报机制。

控制

设立反欺诈委员会,由其负责调查和核实对于机构政策的遵守情况,专门对机构内个人或部门的遵守情况进行系统或临时审查。 委员会将负责制定符合既定政策和规范的合规计划并对其进行监控。 为了获得正确的信息,工作人员在举报时必须可以感到安全,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提供真实信息的责任。 必须明确责任并为投诉人提供正式保护,防止虚假举报。

应对

通过迅速而果断的行动展示零容忍原则,对欺诈行为的处理必须得到有力证据的支持。 这要求与举报人进行合作并深入调查,以及事先制定适当且一致的措施。 除非出于安保考虑而禁止发布,否则应将应对政策和流程公之于众,并与工作人员、捐助者和受益人进行沟通。 沟通政策通常很敏感,应提前做好计划。

同时必须要认识到反欺诈规定本身并不能保证杜绝欺诈行为。 反欺诈指南的有效性取决于组织及其人员。

采购欺诈包括但不限于:

  • 围标—— 一群供应商共同操纵报价以轮流中标。
  • 标的分割—— 将需求分为多个标的,从而以较低门槛通过,进而减少了尽职调查监督。
  • 串标—— 机构内部人员有意根据特定供应商的具体优势定制投标文件。
  • 价格操纵—— 供应商收取的价格高于合同/框架协议中的约定。
  • 产品替换—— 组织确定具体规格并为此规格付款,但供应商提供的规格较低/不同。

需要注意的关键危险信号包括但不限于:

供应商相关:

  • 未披露的利益冲突。
  • 中标供应商将标的外包给落败的投标方。
  • 最后投标的供应商赢得合同。
  • 标书在纸张、字体、颜色、拼写错误、印刷等方面看起来相似。
  • 虚增发票或采购订单。
  • 中标价高于市场价格。
  • 中标价与预算相同。
  • 虚构供应商或没有现有或实际地址的供应商。
  • 中标者有轮换模式。
  • 部分交付商品或服务。
  • 交付货物的质量与投标时提供的/建议的样品不同。
  • 合格承包商不投标。

人员相关:

  • 开标后操纵评估标准。
  • 通过单一来源或非竞争流程授予合同。
  • 定义只有特定制造商或供应商才能满足的要求。
  • 为了避开边界阈值,密集针对相似要求提出多个采购请求。
  • 工作人员的职责不分工。
  • 规格过于严格或泛泛。
  • 官员不下放职责或拒绝度假。
  • 报价时没有提供明确的信息。
  • 文件不充分(没有 PR、OC、CBA 和 GRN)。
  • 供应商与任何采购人员之间的关系过于友好。
  • 豁免率异常高。
  • 计划在节假日发布的招标公告。
Jump to top